續(xù)刊傷寒金鏡錄原序
傷寒一癥。傳變不常。有本傳、越經傳、巡經傳、巡經得度傳、誤下傳、表里傳、上行傳、頃刻之間。生死系焉。
可以寄人死生者。惟醫(yī)焉耳矣。夫何脈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難辨。此庸醫(yī)所以接踵而殺人者多也。元、若敖氏抱獨見之明。著《金鏡錄》一書。只以舌證。不以脈辨。其法淺而易知。試而輒效。誠千載不偶之秘書也。惟黑舌之癥。
稍有未盡。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濕潤、黑而濡滑、黑而柔軟、皆寒癥也。黑而腫、黑而焦、黑而干澀、黑而卷縮、黑而堅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熱癥也。學醫(yī)者推類以盡其余。則庶幾矣。予在南都。偶得此書。深珍重之。后會副憲篤齋湯公。出是編示之。極稱其善。已命工梓行會稽郡矣。予患天下之人。未盡知也。復梓之以廣其傳云。
賜同進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陳楠書
原序
傷寒一書。自漢張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萬世之龜鑒也。論中梓訛難明。晉叔和成其章序。成無己《明理論》。劉河間五運六氣。參同仲景鈐法。則病之所變。預可知也。陰陽傳變汗瘥圖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兇棺墓圖局。曰死、曰生。隨治隨效。如附應聲。則萬舉萬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傳變吉兇。深為妙也。舌乃心之苗。
心君主之。官應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澀、青、白、黑。是數(shù)者,熱氣淺深之謂。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則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為寒者訛矣。仲景法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鄙嗾撸瑹嵩诶镆?。大承氣湯下之。舌黃者,由火甚,則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黃也。舌紅為熱。心火之色也?;虺嗾撸瑹嵘钌跻?。舌黑亦言為熱者。由火熱過極。則反兼水化。故色黑也。五色應五臟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傳于里也。舌白苔滑者。痛引陰筋。名臟結也。舌之赤者。邪將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氣盛也。舌之紅點者。火之亢極也。舌之燥裂者。熱之深甚也?;蛴泻谌邳c者。
水之萌發(fā)也。舌根黑者。水之將至也。舌心黑者。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體也。其死無疑矣。舌黃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于胃。則本色微黃發(fā)見。舌黃白者。胃熱而大腸寒也。舌之統(tǒng)黃者。則胃實而大腸燥也。調胃承氣湯下之。
黃自去矣。舌灰黑者。厥陰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氣湯下之??杀!5逅酪簧?。大抵傷寒傳變不一。要須觀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審其癥、切其脈、對癥用藥。在于活法。如脈浮緊而澀者。日數(shù)雖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脈沉實而滑。日數(shù)雖少。邪在內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里。傳到少陽只一證。則小柴胡湯主之。無不效也。太陰腹?jié)M自利。
脈沉而細者。附子理中湯主之。太陰腹?jié)M時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少陰舌干、口燥、津不到咽者。人參白虎湯主之。少陰發(fā)熱而惡寒。脈沉而遲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而汗之。厥陰舌卷囊縮。脈沉而弦者。為毒瓦斯藏。脈沉而短者。用承氣湯下之。若厥冷、耳聾、囊縮、脈沉而弦者。少陰兩感、不治之癥也。此則三陰有可汗、可下、可溫之理。
敖君立法辨舌。自為專門體認之精。當時嘗著《點點金》及《金鏡錄》二書。皆秘之而不傳。余于正德戊辰歲。見一人能辨舌色。用藥輒效。因扣之,彼終不言。偶于南雍得《金鏡錄》。歸檢之。乃知斯人辨舌、用藥之妙。皆本是書。惟《點點金》一書。則于傷寒家多有不切。其與仲景鈐法奧旨同者。特《金鏡錄》爾。故余并刊于官舍。使前人之書。皆得以行于世。而四方學人。亦知所去取云。時
嘉靖己丑歲仲冬吉旦
南京太醫(yī)院院判長洲薛己識
青藩良醫(yī)所良醫(yī)馬崇儒校刊
原序
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癥、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腑。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摶。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shù)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shù)而甚也。但可養(yǎng)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虺醪〖磹汉l(fā)熱。后必有渴水燥熱之證。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fā)熱惡寒渴水之癥。一病便有逆厥泄利?;虻珢汉鵁o發(fā)熱。此寒癥也。此識癥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于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yōu)榘滋Χ娨?。切不可不明表癥。故邪傳于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yī)之不根據(jù)次。誤用湯丸。失于遲下。其苔必黑。變癥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攻。極熱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為癥必作熱癥。雖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臟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為黑色炭矣。
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前十二舌明著。猶恐未盡諸癥。復作二十四圖。并方治列于左。則區(qū)區(qū)推源尋流。實可決生死之妙也。
至正元年一陽月上浣之日
傷寒用藥說
夫醫(yī)者何。猶防之將也。凡視人疾。在究其淺深之異而療之。且疾之襲人。若寇之侵境。方其至也。必瞰其勢之強弱。先以安撫,次以講和。戒嚴守御。以防其逆也。如堅然不退。至再至三。恣強肆侮。意謀土地也。當此之際。奈何必選將練兵??似诠?zhàn)??軠缒艘?。若愴惶無措。則地土陷矣。豈非將者。不識韜略。不知合變。以致誤也??蓜賴@哉。
夫今之醫(yī)。不閱方書。不察脈理。臨癥茫然。當解而不解。當吐下而不吐下。畏首畏尾。顛倒錯亂。助病日深。殊不知醫(yī)乃司命。其可輕忽如此。大抵病之輕淺者。即為和解。深重者。即便攻擊。故曰用藥之時。膽欲大而心欲小。毋使君臣失職。佐使不當。反嫁疾焉。茍能如將之用兵。進退合宜。操存有法。何疾之不知也。余每察脈用藥。覺有疑滯。幸承先師之誨。故姑撮其要領。以告后人云。
至正改元一陽吉日
永和三仙至人蕭璜鳴書
第一·白苔舌
見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里之證也。宜用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治之。
白色為寒。表癥有之。里癥有之。而虛癥實癥亦有之。凡風寒濕邪。國中皮腠。即為白苔。寒濕本系陰邪。
白為涼象。故舌苔白色。如白滑而膩者。濕與痰也。白滑濃膩者。濕痰與寒也。惟薄白如無,則為虛寒。白如積粉。則濕熱或痰熱也。因肺主衛(wèi)、主氣、又主皮毛。而太陽經亦主一身之表。凡受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于肺。其舌無苔而潤。
或微白而薄?;蚋“妆』M庾C必惡寒發(fā)熱。而口不渴。此是風寒初感也。治宜辛溫解表。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證初在微寒。繼即發(fā)熱不已。此是溫邪在肺。治宜辛涼清解。如苔白而粘膩者。外證必發(fā)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濕邪在于氣分也。治宜解肌去濕。如舌苔白燥、或白而邊紅。外證見發(fā)熱口渴??人院硗?。此是風溫入肺。治宜輕清涼解。
如苔白中帶紅。外證頭痛身熱??诳?、眼赤、脅痛、耳鳴、脈象浮弦而數(shù)者。太陽之邪已入少陽也。治宜清解少陽?;虬滋Ω』?。帶膩、帶漲。刮之有凈、有不凈者。亦有尖白根黃者。是邪在少陽經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邊淡紅,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間。即《金匱要略》所謂“舌上如苔。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之候。故用小柴胡湯以達膈膜之邪。即梔子豉湯亦為清熱達邪之良劑也。
小柴胡湯
柴胡(四錢)黃芩甘草人參(各二錢)半夏(二錢)上咀,每服一兩。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鐘,溫服。
【介按】程應旄曰。方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攻。半夏豁痰飲。降里氣之逆。人參補久虛。助生發(fā)之氣。甘草佐柴、芩、調和內外。姜棗佐參、夏、通達營衛(wèi)。相須相濟。使邪無內向而外解也。
梔子豉湯
(從金匱要略新補)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介按】山梔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為從肺入心。以治心中煩熱而導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熱。豆形色黑象腎。蒸發(fā)為豉。其性輕浮。能引腎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熱。而除胃外之邪。夫心腎相濟。陰陽相和。
則煩熱懊等證俱解。而為清熱退邪之良劑也。
第二·將瘟舌
舌見紅色。熱蓄于內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治之。
舌色如淡紅、嫩紅、或白中帶紅。外證初起微寒。繼即發(fā)熱不已??诳噬跽?。溫邪初起也。治宜辛涼清解。
如純紅或鮮紅起刺者。膽經與營分邪熱熾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溫邪伏于少陰。而發(fā)于少陽之表。治以滋少陰之液。則少陽之熱自解。如舌絳神呆。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者。此熱結膀胱也。急宜導赤清熱。如舌色鮮紅。神昏譫語。見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熱痰乘于胞絡也。治宜清熱消痰。若舌色鮮澤純紅。外證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溫邪入于胞絡也。輕則于清解藥中,加廣郁金、鮮石菖蒲等味以開之。重則用牛黃丸至寶丹等、以芳香開竅,又據(jù)《舌鑒辨正》謂“將瘟舌。即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紅之色也?!迸K腑熱極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加連翹。或大小承氣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fā)熱、頭暈、目眩、乍熱乍寒、脈浮數(shù)。邪熱在太陽也。宜薄荷、荊芥、葛根、生甘草、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頂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識昏憒之際。乃是臨時救急之法也。
透頂清神散
豬牙皂角細辛白芷當歸上為細末。各等分。和勻。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藥少許吹鼻內。吐出水。取嚏為度。如未嚏,仍用此藥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細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經以開竅。配以白芷之芳香上達。當歸之通脈舒筋。仿通關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識昏憒。人事不知之癥。臨時用之。即能開竅而蘇神也。
第四·生斑舌
舌有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fā)斑。宜用玄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介按】舌苔純紅起刺者。外證必有煩躁不寧。耳聾顴紅。胸前發(fā)斑。甚則神昏譫語。治宜清少陽之熱。解營分之邪?;蛏嗳缑⒋?。斑見紫色。目赤面紅。神呆不語。治宜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丹皮、芍藥。)去芍藥,加焦山梔、銀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絡之熱,至于斑色之輕重。前賢吳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為胃熱。紫色為熱甚。
紫黑為胃爛。赤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鮮紅起發(fā)稀朗者。雖大不妨。如針頭稠密。紫黑成片者難治。藍斑黑斑者死?!庇謸?jù)《舌鑒辨正》。對于此舌之治法。大相懸殊。爰述其言曰?!叭嗉兗t而有小黑點者。臟腑皆熱也。傷寒邪傳陽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陰證?;蛞叨局敝腥幾C?;驅崯崛苏`服辛溫藥。燥傷三陰證均有之。不論老少何病何脈。
見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八兩研粉生知母六錢去毛黃柏四錢黃芩六錢大黃芒硝各三錢生陳濃樸一錢生枳實錢半暹犀角尖四錢)倍加真犀角尖。連服必愈。舊說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及化斑湯。誤人多矣?!钡嗵τ屑t中兼紫黑斑?;蛲庾C兼發(fā)斑者。心胃熱極也。宜用三黃湯。(黃連、黃芩、大黃。)合白虎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減治之。
玄參升麻葛根湯
即玄參升麻湯加葛根。
【介按】升麻性主上升。為升發(fā)上行之專藥。如若治傷寒失表失清,及溫暑時邪,與胃熱相摶而發(fā)斑之癥。須防肺氣上逆。轉致喘嗽之患。葛根雖能鼓舞胃氣。升津止渴而解肌熱。若治發(fā)斑亦不相宜。是以先賢朱震亨先生曾有“凡斑疹已見紅點。不可用升麻葛根湯??直硖摲丛霭郀€也”之戒。至若元參。雖能滋液消斑。茲與升麻、葛根同用。恐是杯水車薪。無益于事。故《舌鑒辨正》有“誤人多矣”之譏評也。
化斑湯
即白虎湯加人參。
【介按】趙以德云。“石膏能治三焦火熱。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為君。知母亦就肺中瀉心火。滋水之源。
人參生津。益所傷之氣為臣。粳米甘草補土以資金而為佐也?!睋?jù)是以觀。則知是方以救肺為主。雖亦能清胃生津。惟治舌紅而有黑點。熱毒入胃而發(fā)斑之證。尚須參用承氣法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