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海蜇皮(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海蜇皮為根口水母科動物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或黃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s的傘部。8-10月間捕撈海蜇時將傘部加工成“海蜇皮”。主產(chǎn)于浙江、福建、遼寧、臺灣沿海亦產(chǎn)。銷全國各地。

  • 中藥名稱海蜇皮

  • 中藥學名(拉丁名)Cutis Rhopilemae

  • 別 名白皮子、白皮紙、秋風子

  • 所屬功效類 化痰止咳平喘藥

  • 動物藥

  • 分布區(qū)域主產(chǎn)于浙江、福建、遼寧、臺灣沿海

來源

本品為根口水母科動物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或黃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s的傘部。(《中華本草》)

分布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浙江、福建、遼寧、臺灣沿海亦產(chǎn)。銷全國各地。

入藥部位

動物

采收加工

8-10月間捕撈海蜇時將傘部加工成“海蜇皮”。(《中華本草》)

藥材性狀

呈半圓形,直徑25-45cm,最大可達50cm以上。上傘突出,光滑,中膠層較厚,其邊緣有8個缺刻,兩缺刻間各有14-20個緣瓣。下傘較薄,邊緣有發(fā)達的環(huán)肌,向內(nèi)凹陷,其中夾有8個口腕基。干品傘部多皺褶。質(zhì)堅而韌,不易折斷,氣腥,味咸。(《中華本草》)

性味歸經(jīng)

味咸,性平。歸肝、腎經(jīng)。(《中華本草》)

藥材功效

化痰消積,祛風解毒。(《中華本草》)

藥材主治

主治咳嗽痰喘,痞積,頭風,風濕關節(jié)痛,白帶過多,瘡瘍腫毒。(《中華本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敷貼。(《中華本草》)

貯藏保存

置干燥處

中藥配伍

1.消痞:(1)白皮子同荸薺燒酒浸服。(2)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綱目拾遺》引王圣俞方)

2.治頭風:(白皮子)貼兩太陽。能拔風濕外出。

3.治膝骸濕::以白皮子貼之。(2-3方出自《綱目拾遺》)

4.治流火:海蟄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綱目拾遺》引《文堂集驗方》)

5.治無名腫毒: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綱目拾遺》引《醫(yī)方集聽》)

6.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冒貼,內(nèi)摻銀朱。(《綱目拾遺》引《救生苦?!罚?/span>

7.治哮喘:海蜇皮、鮮豬血各125g。燉服。

8.治原發(fā)性高血壓?。汉r仄?25g(漂凈),荸薺375g(洗凈,連皮用)。加水1000ml,煎至250ml,空腹分2次服;或制成流浸膏,每次10-15ml,日服2次,空腹服。適于各期高血壓病,可長期服用而無副反應。

9.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海蜇皮31g(漂凈),鮮荸薺125g。水煎服,日服1劑,連服1星期。(7-9方出自《山東藥用動物》)

相關論述

1.《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span>

2.《綱目拾遺》:“味咸、澀,性溫?!?/span>

3.《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jīng)?!?/span>

4.《山東藥用動物》:“性平,味咸。入肝、腎經(jīng)?!?/span>

5.《山東藥用動物》:“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祛風,除濕,消積,潤腸等功能。用于治療痰嗽,哮喘,痞積,頭風,大便燥結(jié),白帶,風濕膝關節(jié)痛,高血壓,潰瘍病,無名腫毒等?!?/span>

原標題:海蜇皮
詞條標簽:海蜇皮

  • 來源來源
  • 分布產(chǎn)地分布產(chǎn)地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配伍中藥配伍
  • 相關論述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