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漢朝 > 正文

顱囟經(jīng)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7/11/14

原序

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覽《黃帝內(nèi)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shù),三才一元之道,采御靈機(jī),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nèi)經(jīng)》,百姓莫可見之,后穆王賢士師巫,于崆峒山得而釋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zhì)。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住,故以清氣降而陽谷生,濁氣升而陰井盛也。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目睹元機(jī),非賢莫達(dá)。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fā)異端,感榮衛(wèi)合而有疾,遂使嬰兒才養(yǎng),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疾目,曰《顱囟經(jīng)》焉。真憑辨證,乃定死生,后學(xué)之流,審根據(jù)濟(jì)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dú)獬酥瑒t母情先搖,蕩漾熾然,是陽盛發(fā)陰,當(dāng)妊男也。六脈諸經(jīng),皆舉其陽證,所謂妊衰不勝臟氣,則觸忤而便傷;妊勝而氣劣,則母疾三五月而發(fā),皆隨五臟。心臟干,而口苦舌干;肺臟竭,而多涕發(fā)寒;肝臟邪,而嗜酸多睡;脾臟發(fā),而嘔逆惡食;腎臟困,而軟弱無力。臟妊氣平則和而無苦,胎若劣而強(qiáng)得臟養(yǎng),至生亦乃多疾。二儀純陰之證,升雜真一者,謂陰發(fā)陽,則父精薄,妊當(dāng)成女也。六脈諸經(jīng)皆發(fā)陰證,若血盛氣衰,則肥而劣氣,若氣盛血衰,則瘦而壯氣,余臟妊之氣,皆同男說。孩子處母腹之內(nèi)時,受化和之正氣,分陰陽之紀(jì)綱,天地降靈,十月而化,萬物以生成,隨其時變,大理清純,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為胚,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分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zhèn)形也,五月五行分臟,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靈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俱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生人也,十月氣足,萬物成也。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總眾神也,得諸百靈,以御邪氣,陶甄萬物,以靜為源,是知慎子調(diào)護(hù),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長生耳。故小兒瘦,蓋他人之過也。

脈法

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dú)馕瓷?,若有脈候,即須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脈候未來,呼之脈來三至,吸之脈來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為無患矣。所言定息,呼氣未出,吸氣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脈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為有氣,或脈浮如弓之張弦,此為有風(fēng),并可根據(jù)后方合藥治之。或七至以下,此為冷候,亦宜根據(jù)后方合藥療之。或診候取平,或忽而不見,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續(xù)宜使藥或桃柳枝湯浴,煎飲子為使,一兩顆桃心。

孩子脈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

病證

初生小兒,鵝口撮噤,并是出胎,客風(fēng)著顱臍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壯及烙之愈。

初生小兒,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陰而痛則啼。

初生小兒,一月內(nèi)乳利如膠,是母寒氣傷胃所致也。

初生小兒,一月內(nèi)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滯熱所作也。

初生小兒,一月內(nèi)兩眼赤者,是在胎之時,母吃炙熱面,壅滯氣入胎中,熏兒腦所致也。

小兒溫?zé)幔砸驈臍鉄岫笟馐谷?,下之氣平即愈。氣虛則生驚而變癇。

小兒驚癇,一從虛邪客氣相搏而生其候,當(dāng)用補(bǔ)養(yǎng)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過即死。

小兒噦逆吐,皆胃氣虛,逆氣客于臟氣而作,當(dāng)和胃養(yǎng)氣。如至下冷極,即小兒霍亂吐逆,皆胃氣與陰陽氣上下交爭而作,當(dāng)用安和補(bǔ)藥,調(diào)養(yǎng)即愈。

小兒客忤、無辜,皆因客入所觸,及暴露星月,小兒嫩弱,所以此候多惡。

小兒一眼青揉癢是肝疳。二齒焦是骨疳。三肉色鼻中干是肺疳。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發(fā)焦黃是血疳。六舌上生瘡是心疳。七愛吃泥土是脾疳。孩子肌骨肥實(shí),皮膚白,無故煩渴,此自小奶猛沖損肺,但根據(jù)后方內(nèi)用甘草人參合飲子。若氣急甚,胸脹起,鼻連眼下瞼青色,呻吟之聲者,此必死之兆,不得與藥。

孩子痢如疳靛者,難效。痢如鵝鴨血者,脾已爛損,不宜與藥。

孩子凡有諸色疾苦,但瞼下垂?fàn)?,必定死矣?/span>

孩子瘧皆難效,或發(fā)無時,即口噤切牙作聲,此必死矣。呼為歷瘠疳瘧,亦名為鎖腸疳。

孩子無故搖頭,此為腦頂風(fēng)。

孩子渴吃乳食,夜啼作聲,此即是腹肚痛。

孩子吃乳皆出,此是脾冷。

孩子無故肚大項(xiàng)細(xì),四肢消瘦,筋脈骨節(jié)弛緩,是小來少乳,嚼食與吃,早成骨熱疳勞,先宜與保童丸吃,續(xù)與柴胡鱉甲飲子。(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柴胡飲子方見行遲門中。)孩子頭面胸膊肌濃,臂脛細(xì)瘦,行走遲者,是小時抱損。

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此是腦中鼻中疳極,宜用后方,青黛散吹鼻,兼敷下赤爛處。(方見疳疾吹鼻門中。)已前并診候孩子疾狀,孩子氣脈未調(diào),臟腑脆薄,腠理開疏,看脈以時,根據(jù)方用藥。

孩子或夏中熱時,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奶得冷氣,血脈皆伏,見孩子氣未定便與奶,使孩子胃毒,及赤白兩般惡痢,此乃是奶母之過。凡浴后可令定息良久,候氣定揉與之,即全無患。

師巫燒錢,乳母須預(yù)祝之,勿令著水噴兒,皆令驚熱入心,轉(zhuǎn)成患害,切宜慎之。

凡孩子自生,但任陰陽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變蒸,此骨節(jié)長來四肢發(fā)熱,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時,上唇有珠之如粟粒大,此呼為變蒸珠子,以后方退熱飲子療之,不宜別與方藥?!队子仔聲纷⒃啤谩讹B囟經(jīng)》以六十日為一變,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為一變,說有不同,故兼存之。

驚癇癲證治

牛黃丸

治小兒胎驚及癇,或心熱。

牛黃龍腦馬牙硝鐵焰粉(各一分)上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乳食前,熱水調(diào)破一丸灌下,令母忌口。


又牛黃丸

治孩子驚熱入心,疑成癇疾,面色不定,啼哭不出,潮熱無度,不吃乳食,大睜眼翻露白,手足逆冷,呼喚不應(yīng)。

牛黃研大黃獨(dú)活(各一分)升麻琥珀(炙,別研)綠豆粉大麻仁(別研,各半兩)上為細(xì)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招臒崴乱煌?,頓服之,食后再服一丸,至十歲加金銀箔各五片,忌炙毒物。


虎睛丸

治小兒風(fēng)癇驚啼,不吃乳。

虎睛(一支)犀角子芩(各等分)梔子仁大黃(各十分)上五味為細(xì)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驚啼不吃奶,乳汁下七丸,風(fēng)癇米飲下五丸至七丸。

小兒減丸數(shù),取利為度,忌毒物。若有虛熱加知母六分。


又虎睛丸

治小兒子二十四種驚癇,壯熱,抽掣腳手,嘔吐,夜啼,眼腫。

虎睛(一支,《圣惠》用一對)梔子仁茯苓(各二分)牛黃(少許,《圣惠》用半兩)人參(一分,《圣惠》用一兩)鉤藤大黃(各四分)犀角(末一分,《圣惠》用二兩)黃芩(一分,《圣惠》用一兩)蛇蛻(七寸,燒灰,《圣惠》用一分)上為末,蜜丸如黍米大,空心熱水下,隨年丸。輕者一服,重者三服,奶汁下亦得,圣惠熱水下,奶母忌一切生冷、油膩、毒物。


廣利方

治孩子驚癇,不知,迷悶嚼舌,仰目。

牛黃(一大豆)上為細(xì)末,研和蜜水服之。


二十二味虎睛丸

治孩子從一歲至大,癲發(fā)無時,口出白沫,小便淋瀝不利。

虎睛(一支,生眼佳,曝干,酒浸令黃色)蚱蟬(四枚,去翅足,炙)珍珠蜂房(各三錢)麻黃鉤藤(各三分)鐵精防葵大黃子芩龍齒銀屑梔子仁羌活(各四分)柴胡升麻白鮮皮雷丸(燒令赤)人參(各三分)細(xì)辛(一分半)蛇皮(五寸,炙)石膏(五分)上為末,蜜丸如赤豆大。四五歲五丸,日再服,大兒十丸,濃煎米飲下,忌生冷油膩。

疳痢證治

保童丸

治小兒孩子諸色疳候,或腹內(nèi)虛脹,驚癇頭發(fā)立,常咬手指。脊疳,疳勞,臂脛細(xì)弱,行立不得,及鼻下常赤,清涕涎流不止,舌上生瘡。腦疳,口疳,腹上筋脈青。

虎睛(半支)朱砂麝香(各一錢)龍腦牛黃巴豆芎桔梗枳殼檀香蕉茯神人參當(dāng)歸羌活代赭鶴虱白術(shù)(各半兩)上為細(xì)末,下香、砂、巴豆令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歲至五歲每日一丸,十歲每日三丸,并空心米飲下。但稍知,孩子病甚,即加藥與之。孩子未效,奶母忌生冷、油膩、炙、毒魚、大蒜、米醋。


又方

治孩子疳痢,諸色疳,并一十五病狀∶一腹大,二皮膚黑黃,三骨節(jié)粗,四眼赤,五口赤,六鼻中生瘡,七頭發(fā)黃,八咬指甲,九愛吃土,十愛吃甜物,十一身熱,十二頭大,十三臍凸,十四項(xiàng)細(xì),十五面無光,并宜常服保童丸方。

朱砂(半分)牛黃麝香蟾酥(各少許)阿魏(二分)上先將朱砂于凈器中,研如粉,入諸藥一時,以蒸餅為丸,忌羊血、生冷等。


又方

治孩子疳氣,或腹肚脹上筋脈,頭大項(xiàng)細(xì),吃物不知足,夜中即起,腹內(nèi)長鳴。

大黃(一兩)陳橘皮(二兩,酸醋二合,浸兩日,曬干)蜣螂(二十個,去翅足子,熱燒醋,安之以杯,蓋地上去火毒,候冷取出,炒過)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熱水下十丸,忌如常。


紫雪丸方

治小兒五疳,兼腹肚虛脹,疳氣煩悶,或時燥渴。

大黃黃連代赭(各二分)朱砂麝香(各少許)杏仁(去皮尖,別研)肉豆蔻巴豆(去皮,以冷水浸,別研,各一兩)上為細(xì)末,蜜丸如赤豆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一丸,五歲十歲只可服五丸,臨時加減,忌生冷、油膩、炙。


朱砂丸

治孩子疳痢,辨蟲顏色,定吉兇。

朱砂(半石蓮大)阿魏(如朱砂大)蝙蝠血(三兩滴)蟾酥(少許)上為細(xì)末,和少許口脂調(diào),先以桃柳枝煎湯浴兒,后看小兒大小,以綠豆大填兒臍中,后用紙片臍中貼之,用青衣蓋兒,看蟲出來,黃色者輕,青黑色重。


青黛散

治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

青黛(一錢)蘆薈地龍(各半錢)朱砂(一字匕)瓜蒂(半錢)細(xì)辛(一錢)宣連(半錢)上為細(xì)末,和合吹鼻中,入麝香少許。


保童丸

朱砂麝香新蟾酥(各等分)上研合成劑,合子內(nèi)盛,丸如麻子大。又于一合子內(nèi)浸一丸,以箸頭點(diǎn)入鼻中,亦名問命丸。但孩子病甚,即與吹之,或得七噴,可以治之;五噴即甚;三噴必死矣。此不可深著水浸,臨時入水亦不畏。


蓋腦散

治孩子腦疳鼻癢,毛發(fā)作穗,面色赤。

地榆(炙)蛤?。饕环郑┪伵ぃǘ粋€)青黛石蜜(各二分)麝香(二大豆許)上為末,吹鼻當(dāng)有黃水出,忌甜物。


胡黃連丸

治孩子熱疳。

胡黃連蟾酥(各等分)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五歲熱水下二丸。


調(diào)中丸

治孩子諸疳,或熱攻沖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羸瘦,不吃乳食。

柴胡茯苓人參木香桂心大黃(濕紙裹煨)枳殼(麩炒,去皮瓤)甘草(炙)鱉甲(醋炙,各等分)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歲兩丸,至五歲三丸,熱水下,忌如常。


地黃煎方

治孩子疳勞,肺氣熱咳嗽,四肢漸瘦,心肺干。

生地黃汁(五兩)蟾酥生姜汁蜜(各一兩)鹿角膠(半兩)上先將地黃汁安鍋內(nèi),慢火煎,手不住攪,約五六沸下酥,又五六沸下蜜,次下膠,又下姜汁,慢火煎,候如稀餳,即住火。每食后兩度,共與一匙頭,忌毒物。


又方

治孩子疳蝕口齒,齒齦宣露,臭穢不可近。

葶藶(炒)胡桐律(等分)上為末,以臘月豬脂調(diào)。微煎作膏。取柳木箸子綿裹,微微藥時烙。


又方

治孩子疳蝕唇鼻及諸瘡。

硫黃干漆文蛤上等分燒灰,稍煙盡,研為末,入麝香少許,以帛拭瘡膿后,用藥干摻之立效。


又方

治孩子初患諸色痢及微有疳氣。

上用枳實(shí),不限多少,炒令黑,拗破,看內(nèi)外相似,為散,空心米飲下半錢,以歲加減服之,忌如常。


又方

治孩子赤白痢。

阿膠赤石脂枳殼(麩炒)龍骨訶子(炮半熱,去核,各半兩)白術(shù)(一分)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米飲下半錢。


又方

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

青木香(一分)黃連(半兩)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熱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者,不宜多服,忌生冷。


溫脾散

治孩子水瀉利并脾冷,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附子干姜甘草(炮,銼。各半兩)白術(shù)(一兩)上為末,空心米飲下半錢,忌鮮魚毒物。

火丹證治

黃帝問岐伯曰∶后生少稚,多被惡疾,丹毒二品,若何分之。岐伯曰∶陽解百年,一十以上為毒,一十以下為丹,丹、毒一也。隨其大小,分別以治之,有毒至根據(jù)方,萬無一差。喻人間男女皆遭丹毒,至根據(jù)此枉死者復(fù)何限哉。良由信邪師之語,仍被恐之,愚昧之人勿與下手,請根據(jù)方用之,今出此圖形狀。如后。

伊芳火丹從兩脅起。

神灶丹。從肚起。

尿灶丹。從踝起。

胡吹灶丹。從陰囊上起。

天火丹。從腹背遍身起。

天雷丹。從頭頂起。

煉火丹。從背甲起(方闕)。

胡漏灶丹。從臍中起。

廢灶丹。從曲臂起。

神氣丹。從頭項(xiàng)上起。

土灶丹。從陰踝起。

朱黃丹。赤豆色遍身上起。

螢火丹。從耳起。

野灶丹。從背脊起。

鬼火丹。從面上起。

伊芳火丹從兩脅起。

上用豬糞燒灰,并鐵糟中泥拌調(diào)涂之,日三。

神灶丹從肚起。

上用土蜂窠、杏仁、膩粉,生油調(diào)涂立瘥。

尿灶丹從肚起。

上用屋四角頭茅草燒灰,使雞子白調(diào)涂之。

胡吹灶丹從陰囊上起。

上用水茄窠下泥和苦酒涂之。

天火丹從腹背遍身起。

上用樺皮白末和生油調(diào)涂之。亦用赤石脂調(diào)涂。

天雷丹從頭頂起。

上用陰干蔥末拌赤石脂涂。又用灶下土雞子白調(diào)涂。

胡漏灶丹從臍中起。

上用屋漏水調(diào)灶中土涂之。

廢灶丹從曲臂起。

上用屋四角茅草燒灰,雞子白調(diào)涂之。

神氣丹從頭背上起。

上用牯牛骨燒灰,羊脂涂之。

土灶丹從陰踝起。

上用屋四角茅草、灶橫麻及雞子白調(diào)涂之。

朱黃丹赤豆色遍身上起。

上用慎火草搗汁和酒調(diào)涂之。

螢火丹從耳起。

上用慎火草搗汁涂之。圣惠以醋調(diào)涂野灶丹從背脊起。

上用柔香茸、蒴KT、赤小豆末涂之立瘥。

鬼火丹從面上起。

上用灶下土、雞子白調(diào)涂之立瘥。

雜證

平和飲子

小兒初生,可日與之。

人參茯苓甘草(炙)升麻(各一分)上以水一白盞,煎至一合,半月以來時時與之,乳母忌油膩。盈月及百以來加之臨時,冷加白術(shù),熱加(缺),各半錢。


又方

治孩子臍中不干。

白礬(一錢,過)龍骨(一分)上為細(xì)末,入麝香少許,每次使拭臍干摻之,用帕裹避風(fēng)。


青木香散

治孩子陰囊或如疝腫脹。

狐陰(一支,炙)蒺藜(炒)地膚皮昆布枳殼(炒)槐子(炒,各一分)上為末,一歲二歲,空心服,米飲下一錢。


又方

治孩子蛔蟲咬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水痰涎。

檳榔苦楝根鶴虱(炒。各半兩)上為末,空心熱茶下一錢,以意加減,忌粘食。


杏仁丸

治孩子或渴,此是蛔蟲傷。

杏仁(去皮)膩粉(各一分)上為末,每用唾丸。空心米飲茶任下二丸。


又方

治孩子赤游腫或如丹,煩渴,渾身赤瘤,壯熱。

綠豆粉鉛白霜上細(xì)研,蕓薹汁調(diào)涂之。


又方

取鉛霜法∶將鉛來于石上,打令薄,掘地作坑同鉛片大,以杵搗坑實(shí),滿坑著醋,以鉛蓋定,經(jīng)一宿去取,霜如珠子大,和藥使之。如煩渴以后,服解熱飲子。


又方

麥門冬小蘆根竹葉干葛(搗末)漏蘆犀角屑上水四合,藥半兩,煎一合,無問食前后,徐徐與之。


硝石散

治孩子身上無故腫,但覺肉色赤熱。

硝石大黃綠豆(各等分)上為末,每用時隨腫大小,取根研汁調(diào)涂腫上。如有惡物,即看有點(diǎn)子,以膏貼之,四面以散子之。若無根,即用雞子白或車前根葉亦得。


又方

治孩子胎中受風(fēng),長后或滿身癢如疥瘡,或如饑飽癢瘡。

蔥白硝臭黃硫黃(各等分)上用油半兩,燒令熱,下少許蠟,先剝蔥白三莖細(xì)切,待油熱即潑蔥上細(xì)研,續(xù)下硫黃、臭黃、硝,更研之,旋涂。


茴香散

治孩子赤眼并胎熱,及疳障多淚。

茴香冬青膽(陰干)生甘草(各等分)上為細(xì)末,每洗眼時取藥一分、水一盞,煎十沸后,溫洗之,或孩兒長大,即藥并水。


引子方

孩子用藥洗眼后,可更服之。

知母黃芩青葙子地膚子秦皮車前子山梔子獨(dú)活(各等分)上藥以水五合,煎二合,去滓溫服,忌食如常。


又方

治孩子耳。

白礬(半兩,燒過)龍骨鉛丹(燒。各一分)麝香(少許)上為末,以綿裹竹枝子探膿水。以一小豆大藥敷之。別以綿裹塞填之,勿令見風(fēng)。


又方

治小兒耳。

石硫黃(制)上為細(xì)末,以糝耳中,日一夜一。


又方

治孩子小便不通。

茯苓通草冬瓜子車前子(各等分)上以水四合,藥半兩,煎一合半作兩服,忌油膩。


側(cè)柏散

治孩子風(fēng)熱。

側(cè)柏郁金天麻(酒浸一宿)干蝎天南星地黃(去土)子芩大黃(各半兩)上為末,治風(fēng)及驚,溫酒下。退熱,每夜熱水下半錢。


柴胡飲子

治小兒行遲,小兒自小傷抱,腳纖細(xì)無力,行止不得?;蚬菬狃岚A,肌肉消瘦。

柴胡鱉甲(米醋涂炙)知母桔梗枳殼(麩炒,去瓤)玄參升麻上藥等分并細(xì)銼,每日煎時,三歲以下,取藥半兩,水五合,煎二合去滓,分兩服,空心食前、后各一服。忌毒物。飲后用澡浴方。


澡浴方

苦參茯苓皮蒼術(shù)桑白皮白礬(各半兩)蔥白(少許)上藥細(xì),每浴時取一兩,沸水二升,浸藥后通溫,與兒浴之。避風(fēng)于溫處妙。


又方

治小兒數(shù)歲不能行。

取葬家未開戶,盜其飯食來以哺之,不過三日便起行,勿令人知。

《顱囟經(jīng)》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xì)v代史志,自唐《藝文志》已上,皆不載其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jīng)》二卷。近世別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nèi)載有此書,并載無名氏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nèi)經(jīng),百姓莫可見之,后穆王賢士師巫,于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宋志所題師巫與序文相合,殆即是本。又宋史《方技傳》云∶“錢乙始以《顱囟經(jīng)》著名,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yī)學(xué)?!卑础犊S讀書志》有《錢氏小兒方》八卷,稱乙最工療嬰孺病。蓋乙著名幼科,其原實(shí)出于《顱囟經(jīng)》矣。此經(jīng)疑唐末人所作,其曰師巫,蓋本于《黃帝內(nèi)傳》。而《內(nèi)經(jīng)》第七卷,王冰注亦有師氏藏之一語,故托名師巫,以神其說耳。其曰《顱囟經(jīng)》者,按《說文》顱,頊顱,首骨,從頁盧聲。囟,頭會腦蓋也,象形。HT或從肉宰,HT古文囟字,《唐韻》囟,先進(jìn)切,今作囟者,俗體字也。又《說文》云,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此蓋以兒之初生顱囟未合,證治不同,故取以名其書歟。首論脈候至數(shù),次論受病之由,與療救之術(shù),皆深中肯綮。又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發(fā)前人之所未言。其雜證所列,亦多秘方,要必別有所傳耳。但沉HT已久,今幸四庫全書館,從《永樂大典》所載,裒輯成書,根據(jù)《宋志》舊目,析為二卷。多方托友,亟錄以歸,藏諸書閣,倘得好事者付梓,以廣其傳,則誠求保赤,其利甚溥,不獨(dú)為是書幸也。


乾隆五十三年三月海寧陳識

原標(biāo)題:顱囟經(jīng)
上一篇:沒有了下一篇:沒有了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