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性佝僂病是由于喂養(yǎng)不當,或急慢性疾病導致維生素D缺乏,致使體內(nèi)鈣、磷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沉著于骨骼生長部位,而引起以骨骼生長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多汗,夜驚,情緒煩躁,枕禿,面色蒼白,納呆,不欲食及骨骼畸形改變。本病主要見于嬰幼兒期,是對小兒健康威脅較大的多發(fā)病。本病不僅可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而且還會因免疫功能低下,易患肺炎、腸炎等疾病。
(一)辨證要點
本病總屬虛證,臨床主要當辨病情輕重。一般顱骨軟化。囟門增大,輕度方顧,輕度串珠肋,伴有多汗,夜驚,而其它癥狀不明顯者為輕度,典型串珠肪,肋緣外翻,囟門閉合及出牙均晚。輕度雞胸輕度貧血,皮膚肌肉松弛者為中度;嚴重的骨骼畸形,明顯肋骨溝,雞胸脊柱畸形“O”型腿或“X”腿,嚴重貧血肌肉松弛明顯者為重度。
(二)治療原則
根據(jù)虛則補之原則,本病治療宜從補法入手,當以健脾補腎為治。
(三)分型治療
1.心脾不足型
癥狀:多汗,夜驚,睡眠不寧,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肌肉松弛,顱骨軟化輕度串珠肋,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指紋淡。治法:健脾益氣,補心安神。
方藥:調(diào)元散加減。
處方:黨參6~9克,茯苓6~9克,蒼術(shù)3~6克,當歸3~6克,黃芪6~9克,白芍6~9克,石菖蒲3~6克,五味子3~6克。
加減: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內(nèi)金、萊菔子消食降氣,夜臥不寧者加遠志,夜交藤、柏子仁。
按語:本型多為佝僂病初期,病程較短,癥狀較輕,為佝僂病輕型。
2.脾腎不足型
癥狀:多汗、夜驚、枕禿、方顱,串珠肋齒遲,行遲形體痩弱神疲乏力,輕度雞胸,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指紋淡。
治法: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血。
方藥:補腎地黃合四君子湯加減。
處方:黨參6~9克、茯苓6~9克、蒼術(shù)3~6克、甘草3~6克、熟地黃3~6克,山藥6~9克,煅牡蠣9~18克。
加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者,屬脾腎陽虛,用附子理中湯加菟絲子,肉蓯蓉,山萸肉溫補脾腎。
按語:本型為中度佝僂病病情較重。
3.肝腎虧損型
癥狀:多汗、夜驚,毛發(fā)干枯稀黃,面色萎黃或蒼白,生長發(fā)育遲緩,骨骼
畸形,明顯雞胸,龜背,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弱或細數(shù),指紋淡。治法:補腎養(yǎng)肝、強筋壯骨。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
處方:熟地3~6克,棗皮3~6克,茯苓6~9克,紫河車3~6克,丹皮3~6克,白芍6~9克,牛膝6~9克,木瓜6~9克。
加減:陰虛內(nèi)熱者加黃柏,知母,螫甲滋陰清熱;煩躁不安,汗多者加煅牡蠣斂汗;行走遲緩者用虎骨丸以強壯筋骨。按語:本病多屬佝傻病極期或恢復期,病程較長。附:葉氏保嬰篇:虎骨丸方:生熟地、虎脛骨、棗仁、茯苓、肉桂、防風當歸、川芎牛膝、黃芪、木瓜。共細末,煉蜜為丸。
其它方法:
1.單方、驗方
(1)醋炒魚骨50克、紫河車粉10克、炒、雞蛋殼20克、白糖30克、共研細末,每服一克,日3次,久服。
(2)蒼術(shù),海螺、龍骨、五味子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服5克,日3次,久服。
2.外治法
(1)用五棓子研末,每晚睡前取適量加溫水調(diào)揉成軟面狀,填平臍孔,用膠布固定,次晨拔除,適用于佝僂病多汗者。
(2)疏肝健脾補腎方(驗方)柴胡、郁金,黨參、黃芪、白術(shù)、陳皮、菟絲子,五味子,煅龍骨、牡蠣。本方多服能取得與維生素D同等療效。
(3)龍牡壯骨沖劑:處方:龍骨、牡蠣、龜板、黃芪、黨參、白術(shù)、山藥、五味子、茯苓、甘草、雞內(nèi)金、大棗等組成。每次服5克,日3次。2個月為一療程。療效95%以上。
(4)健骨沖劑:處方:黃芪、茯苓、黨參、枸杞、丁香、牡蠣、內(nèi)金。共研細末,口服,加少許紅糖沖服。1~2個月為1療程,有效率為96.6%。
3.飲食方法:根據(jù)患兒病情輕重,年齡,物質(zhì)代謝及營養(yǎng)特點,選擇含營養(yǎng)素較豐富的食品,尤其多食含Vitd鈣、磷較多的食物。如動物蛋白質(zhì),蛋類肉末等;植物蛋白、黃豆制品等。
附:中醫(yī)小兒弱癥
小兒弱癥,是指小兒身體衰弱,發(fā)育障礙,成長不足的疾患。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解顱,五遲(五軟)、五硬、雞胸、龜背等類型。茲分述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