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藥典頻道 > 中藥材庫 > 正文
雙腎藤(中藥材)
收藏
0
本詞條由國醫(yī)小鎮(zhèn)網(wǎng)整理并發(fā)布提供內(nèi)容,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別 名】逼迫子、土密樹、夾骨木、千里馬。 【識別特征】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黑色,枝上部被銹色短柔毛。葉 單葉互生,葉片辦狀長圓形,先端鈍,基部寬近圓形,全緣,上面粗糙,下面密被銹色柔毛?;?小,數(shù)朵簇生于 葉腋。果 核果卵狀球形。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谷、故地、溪旁或林中。 【藥用】根、莖葉。淡、微苦,平。根:寧心安神,調(diào)經(jīng)。莖葉:清熱解毒。

  • 中藥名稱雙腎藤

  • 中藥學(xué)名(拉丁名)BAUHINIAE GLAUCAE CAULIS

  • 別 名

  • 所屬功效類祛風濕藥

  • 大戟科

  • 分布區(qū)域

來源

本品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Bauhinia glauca subsp. hupehana (Graib) T. C. Chen的干燥藤莖。(《湖北省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2018年版》)

入藥部位

莖木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枝葉,切段,曬干。(《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藥材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或圓柱形,直徑1~3cm。表面灰褐色至黑褐色,具縱紋。質(zhì)硬,不易折斷。切面皮部較窄,褐色或紅棕色,木部寬廣,灰色或淡紅棕色,導(dǎo)管孔明顯,髓部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性味歸經(jīng)

苦、澀,溫。歸腎、大腸經(jīng)。(《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藥材功效

祛風除濕活絡(luò),行氣散結(jié)止痛,收斂止血。(《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藥材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睪丸腫痛,陰囊濕疹,瘡癤腫痛,跌打損傷,血崩,咯血,衄血,便血。(《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貯藏保存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中藥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湖北省中藥材標準2018年版》)

道地性

非道地

原標題:雙腎藤
詞條標簽:鄂羊蹄甲雙腎藤

  • 來源來源
  • 入藥部位入藥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
  • 性味歸經(jīng)性味歸經(jīng)
  • 藥材功效藥材功效
  • 藥材主治藥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貯藏保存貯藏保存
  • 中藥炮制中藥炮制
  • 道地性道地性